辅导员头部
Baidu
map

“谈”何容易 ——十条实用技巧助力辅导员谈心谈话

作者:胥佳利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一直以来,谈心谈话都是辅导员在工作中最常用到的工作方式之一,是辅导员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辅导员要了解学生情况、知晓学生动态、指导学生解惑、跟进学生成长,做好谈心谈话必不可少。但是,“谈”何容易,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总结问题、提炼经验,往往有很长的距离,需要辅导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辅导员来不断提升谈心谈话的技巧和素养,提高谈心谈话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更好解决学生困惑、引领思想方向。

谈心谈话本质上,是一项十分需要经验与技巧的工作,对辅导员本人的沟通交流能力、心理学专业素养、个性人格特质、知识储备等均有十分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培养辅导员谈心谈话的技巧与素养,更好运用谈心谈话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精准思想引领、加强工作技巧、提升育人效果,本文根据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实践进行思考,总结十条实用技巧,供高校辅导员参考,以期能够为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助微末之力。

一、运用微笑效应——不只是表达友好

微笑,是人际交往中友好温馨的表达方式,运用微笑效应,适时给予“微笑”鼓励,可以拉进距离,建立信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辅导员谈心谈话中,微笑的运用却不仅局限于表达温暖的情感作用,更可以作为一种力量,传递给学生。例如,在面临学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明知故犯、不愿沟通、回避问题等情况下,长时、有力的微笑可以帮助学生自行解开心结,令辅导员的引导更加容易有效。

微笑是一种方式,是传递和表达辅导员思想的媒介,如果谈心谈话在一种较为严肃的环境下进行,学生也会不由自主的紧张,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防备心理,从而影响引导的效果。在非原则性问题以及批评教育的情况下,尽量运用微笑来构建轻松、温馨的谈话氛围,对学生的情绪安抚、认知构建有明显的帮助。在需要微笑时恰到好处,熟练运用“微笑效应”,也是辅导员丰富工作经验的标志之一。  

二、警惕白熊效应—— 谈话过程的“谨言慎行”

白熊效应又称反弹效应,指的是当要求受试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白熊效应反映的是,越要求不要去想什么,越反弹的厉害,反而想的更多。这对于尚处于青春期,很可能还带点“小叛逆”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需要注意和警惕的。当学生思想或行为出现一定的偏差,辅导员需要对学生进行“不要怎样、不要这样做的”说服教育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的思想,尽量多给予其正面的、积极的引导,给予其“我可以怎样做、怎样做会更好”这样的心理暗示,帮助其出谋划策,树立信心,而不是“不能、不要、不许”这类极有可能引起学生反感的说教。心理学上的“白熊效应”在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一方面,辅导员要知其然,积极运用正向引导帮助学生成长,另一方面,辅导员更要知其所以然,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有意识的提高引导水平,避免说教可能引起的反感情绪。

三、巧用南风效应,直击问题核心

南风效应也叫“温暖法则”,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则寓言。在教育实践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旨在于,用温和的方式,达到目标,完成效果。在寓言中,生动的展示了用强制性的方式,往往事与愿违,而从需求端用温暖的方式,则效果显著。

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思想、行为都已接近成熟的边缘,辅导员通过谈心谈话,对其进行心理辅导、说服教育、答疑解惑等任何一种目标的交流,最终都只能通过学生自我主动、发自内心的思考、行动而改变,而难以通过其他硬性的手段达成目标。

因此,在辅导员谈心谈话中,要把温暖法则记在心间,一旦出现问题,从思考产生原因、学生的真正需求入手,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例如,对于学生校外兼职影响学习、认为被排挤心情低落等问题,从解决学生的生活需求、心理需求入手,帮助学生找到解决策略,如介绍校内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参加社团等方式,而不是简单地疏导、情绪的安抚。解决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多数情况下,学生自己就可以解决接下来的问题,后续的引导难度将大幅降低。

四、熟用霍桑效应,把握谈心谈话主动权

霍桑效应指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在该效应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发现,长期被关注、谈话、倾听,以及得到宣泄的员工,生产效率更高。这对辅导员谈心谈话有一定的启示。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快速成长时期,情绪本身就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在这关键时刻,大学生出现焦虑、迷茫、失落、消极等一些不良情绪的概率相对较大,并且不易排解。这时候,辅导员运用好霍桑效应,可以帮助辅导员把握谈心谈话的主动权。

例如,对于一些表现优秀,但仍存在不足的学生,主动与其谈话,倾听一些其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给予其能够自行克服困难的肯定,往往不需要辅导员做什么,只是倾听、肯定就可以让学生获得信心与动力,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大部分并不突出、不常表达、不主动找辅导员倾诉的“中间态”“佛系”“躺平”“普通”学生,辅导员可以定期给予谈话和关注,主要做到倾听、肯定、鼓励三项基本内容,可促使其积极进取,有所超越。长期坚持此项工作,可以轻松把握最容易忽略的“中间大多数”,从整体层面提升学风建设,效果明显。对于个别存在顽固问题的学生,则需要长期的关注和倾听,使其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荣誉,在关注和关爱中,逐渐有所改观,直至引导其解决问题。

五、出丑效应不尴尬,把握拉进距离的逆向通道

出丑效应最早由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提出,又叫仰巴脚效应、犯错误效应,是指才能平庸者固然不会受人倾慕,而全然无缺点的人,也未必讨人喜欢。最讨人喜欢的人物是精明而带有小缺点的人。在辅导员谈心谈话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难题,即学生认为自己的难处老师不懂,自己的想法老师无法理解,甚至产生叛逆、抵触的心理,认为老师没有经历过自己的问题,从而无法心甘情愿的接受老师的建议、安慰,或者解决方案。比如在学生遭遇挫折、情绪十分低落的情况下,无论辅导员给予何种安抚,可能都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但是应用出丑效应,向学生讲述一些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挫折或者失误,打破学生以为的“完美形象”,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让师生的谈话状态从言传化为身教,从倾听理解变为模仿老师的积极做法,则更容易解决问题。

六、引入阿伦森效应,设计递增激励型谈话节奏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提出的阿伦森效应,强调了人们态度和奖励的相关性,随着奖励或表扬的增减变得积极或消极。阿伦森效应在谈心谈话过程中,同样拥有用武之地。辅导员针对出现的实际问题,在谈话之前,对谈话流程、谈话节奏、预期效果进行简单的设计,使谈过过程处于一种由浅入深、由问到引、激励递增、渐入佳境的状态。

在实际谈话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问题或困惑,辅导员可以给予一个较低起点的表扬,开始谈心的过程,并且在了解学生真实想法和行动的过程中,不断给予更高层级的表扬,使学生逐渐深入思考,解除困惑。例如,在学生对就业、创业等问题产生迷茫的情况下,辅导员可以首先表扬其思考了这一问题,而后从实践的角度,逐渐抛出问题、引导思考、提供思路,帮助学生理清目标与理想,以更好的状态回到学习和生活中。

七、活用等待效应,恰到好处的“等一等”

人们在等待的过程中,会因等待而对事物产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这就是等待效应。在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各种各种的突发情况,例如学生之间的矛盾、受挫后情绪低落等等,需要进行谈心谈话。在此类情景中,辅导员恰到好处的运用等待效应,让学生等一等,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情绪类的问题中,可以让学生先等老师几分钟,平复一下情绪,然后让学生先自行复盘过程,找出问题的核心与诉求,等学生理清自己的想法,再与学生谈话,解决问题所在。在学习动机、行为类的问题中,则可以设置悬念,利用悬念产生等待效应,吸引学生下一步的努力与转变。在特定的情况下,辅导员还可以根据工作需求,通过创设情境、设置环节、认知引导等方式,更大效应的发挥“等待”的作用,并且最后可以以“老师等待你的反馈、老师等待你的改变”等形式,让学生重新思考,重树信心,珍惜机会。

八、从巴纳姆效应出发,为学生构筑未来信心

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了巴纳姆效应这一心理学现象,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对于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来说,只要辅导员掌握了这种概括性的人格描述,能够因势利导、抓住核心,则很大程度上可以令学生心悦诚服,并因此对老师进行的教导或规划深信不疑。这种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有强烈的心理暗示效果和导向作用。

但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巴纳姆效应的运用,并不是类似盲从或诱导的效果,而是切实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谈话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正面、积极的范围内为学生提供一个概括的“个性定制”“专属方向”,让学生对目标更为坚定,积极地悦纳自身,直至实现自我价值,即相信更好的我、努力成为更好的我、实现更好的我。在遇到积极性方面、自我实现、迷茫不清、价值观教育等问题情境时,从巴纳姆效应出发,以更好的“自我“为切入点,让学生相信未来、构筑未来。

九、认识瓦赫拉效应,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方向

德国化学家奥托·瓦赫拉经历了从被老师判定不可造就,到被化学老师发现、认可,最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著名化学家的传奇经历。因此,以其名字命名的瓦赫拉效应,内涵即为每个人都存在不同潜能,及时发现并充分激活,便可取得相应的成绩。瓦赫拉效应对教育者一直有深刻的启示,这里不再赘述,仅就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而言,在有限的谈话时间之内,辅导员亦可有意识地从瓦赫拉效应出发,做学生的“伯乐”,及时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并对学生的“特长”加以肯定和支持。

辅导员谈心谈话,并不是简单与学生沟通和互相了解,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面对的是出现“问题”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就事论事,仅针对问题,进行解决分析,但实际上,问题并非平面化的,而是具有主观性、立体性的,它会在更深的层次上,反映学生的存在的一些“短板”,而这些也恰好是困扰所在。如果是一过性的问题,辅导员可以从问题的角度直接解决,协助学生实现诉求;但如果是长期存在的、难以快速解决,更适合转移注意等方式解决的,比如交友困难、经常焦虑等,则可以参考瓦赫拉效应,通过“发现——启发——改变”这样的循环,寻找学生的潜力点、闪光点,就此发挥,带动个人精神风貌的全面改观。在谈话过程中,注意切忌生硬,润物无声、水到渠成才能获得最佳的解决效果。

十、逆向运用搭便车效应,构建良好学风氛围

   搭便车效应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如果利益集团内每个成员都共同努力,则个人成本就会相当小。通常在教育领域,搭便车效应强调在集体、合作的同时,避免出现因个人参与度不同而导致的不平均现象。在谈心谈话时,师生双方虽然身份有别,但同样要警惕发生“搭便车效应”。即整个谈心谈话的过程及目标,只有辅导员一方在积极努力,学生只是跟随或者配合,即:“搭便车”,令谈心谈话的育人效果及后期效用大打折扣。

   因此,辅导员在进行谈心谈话过程中,不妨特别注意杜绝搭便车效应的发生,将师生视为一个为了共同目标而努力的团队,并且逆向运用搭便车效应,首先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着重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谈话双方都寻求积极解决问题时,解决问题就会变得非常容易。搭便车效应提醒辅导员的是,在谈话的过程中,不要自然而然的将自己摆在主体位置上,去说教、建议或者强调,苦口婆心未必效果佳,让学生自己建立解决意识,有助于更长久的解决问题。

总之,谈心谈话是辅导员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方式,在学生工作实践中,还会不断的完善与提升、发展与创新。以真心、爱心与信心,将谈心谈话融于日常工作之中,助力学生健康成长、逐梦未来,将大有可为。


收藏 投诉
本文根据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实践进行思考,运用微笑效应、白熊效应、南风效应、霍桑效应等,总结十条实用技巧,以供参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