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头部
Baidu
map

引领凝聚 纵横贯通 全方位构建新媒体育人“神经系统”

作者:天津大学 赵天 2022-04-21

一、项目主题与思路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使命,在网络成为当今年轻人生活“主阵地”的形势下,新媒体理应成为思政工作的重点,辅导员要运用新媒体工具开展思政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龙头,以学生为中心,制作传播贴近青年特点的新媒体产品,强化新媒体在学生工作中的精准服务,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本案例旨在依托微信公众平台、微博、bilibili当今青年人常用的新媒体平台构建起由三部分构成的新媒体育人“神经系统”:注重思想引领,搭建思政教育“中枢网络”,厚植爱国主义、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道路;强化精准服务“运动网络”,将新媒体工具贯通各项日常学生工作;激活育人平台“温情网络”,重调研、重情怀、重沟通,将思政工作做到学生心中。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一)锐意创新,搭建新媒体思政教育“中枢网络”

1.聚焦主业,奏响爱国主义“主旋律”。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每一个人内心最深厚的情感,借助新媒体平台厚植学生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怀是网络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拍摄原创视频《我爱你中国》MV、《我和我的祖国—街头采访》歌颂爱国之情,聆听家国之声;学生自发拍摄《中国很赞》手指舞与《国家》MV等视频,用青年声音抒发爱国情,献礼新中国70周年华诞;发布国庆主题推送,宣传解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在原创推送中将爱国主义情怀教育贯穿始终;开创个人bilibili原创节目《智说中国》,已更新三期,讲述中秋节背后的文化自信;重温新中国成立时的璀璨光辉;体悟长征的历史意义,让思政课堂更接地气。

2.把握时节,塑造传统文化“神经元”。传统节日蕴含着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特色活动,进行深入挖掘,积极正面宣传。策划【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紧扣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的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环境特色活动,端午与垃圾分类碰撞的火花、重阳原创视频与寄信的温暖、家国情怀特色月饼,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涵养好学生的文化自信。

3.同心战疫,讲述中国道路“活教材”。伟大战疫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讲好这份生动的“活教材”,加强学生居家期间思想引领与全面素质教育推出“抗疫力行”系列推送,下设对应德智体美劳的5个子栏目:,青春讲“疫”板块收集学生关于战“疫”故事的宣讲微视频,展现环境青年心中的中国道路;学以治“疫”展现学生居家学习的日常;动以抗“疫”号召学生在家中进行体育锻炼,树立认真锻炼的习惯;以艺战“疫”通过对艺术特长学生居家期间进行艺术创作的报道,培养学生发现美的兴趣和能力;以勤除“疫”鼓励通过居家家务、手工等方式涵养劳动情怀,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战“疫”+五育,就是一堂生动的中国自信公开课。

(二)加速贯通,强化新媒体精准服务“运动网络”

1.夯实学生党建“微平台”。为了将学生党建做到“云端”,在官方微信平台【环境青春】建立党员“微+社区”,下设四个分版块:微答题为学生党员每月2次的线上答题模块,实现学生党员理论答题全覆盖;微宣讲收录各学生党支部的理论宣讲微视频,向外界传递青年党员声音;微调研推送各学生党支部开展的主题调研报告,引导学生党员形成调研之风,倾听社会声音;微榜样进行学院优秀党员事迹宣传,实现对学生党员的正面积极引导。

2.建好科技创新“云讲台”。开设【达观】学术专栏,推送学院师生原创的优秀科研论文解读文章,让学生在网络上与优质学术成果“零距离”;开设【环境之声】【北洋师说】栏目,推送科研讲座记录、学术论坛信息等内容,及时报道竞赛信息、讲座回顾、大创评审会等科创活动,让科研传递“零延迟”。

3.创建榜样树立“展示台”。开展《退休优秀教师专访》系列访谈,展现优秀老教师毕生立德树人的高尚品格;制作《暖心的力量》专题推送,展现环境师生投身抗疫志愿服务的担当;开设2020优秀毕业生专栏,展示心路历程与价值选择;对史全斌等优秀校友进行专访,叙述属于他们的天大故事。

(三)贴近学生,激活新媒体育人阵地“温情网络”

1.重调研,及时传递青年声音。疫情期间,对学生关心的话题展开线上调研与采访,形成生动的调研报告,形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天天网课卡上头》《“疫”心“疫”意》系列推送等传递青年想法。

2.重情怀,全程培育核心价值观。迎新季推出《环境新生专刊》,从入党、体育、劳动、资助等14个方面制作原创文章,接地气地开展新生线上教育;开学后,推出《来天大已经609个小时了,我太难了》等原创图文,展现真实生活状态,进行正面价值引导;疫情期间,制作《在春天等你们凯旋》《天津大学:你以为你很了解我?》等原创文章;毕业季,《后浪·入海》系列推送全方位展现天大时光,将爱校情怀贯穿始终,及时发布就业信息,让求职信息“一览无遗”。

3.重沟通,打通师生交流“最后一公里”。线上【解忧树洞】活动为居家学生合理疏导、排忧解难;建立【导学驿站】专栏,搭建学生与导师沟通的桥梁;开设【解忧信箱】,针对来信内容联系专业人员定期进行邮箱回复,打通师生交流“最后一公里”。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主要成效(2019年10月1日至今):

(一)思政教育“中枢网络”实现全方位思想引领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献礼新中国的原创视频共获点击量3万余次,得到天大官方微博微信、天大学工等校内平台转发;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参与度提升,学生线上线下共度端午的同时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增强环保意识;“抗疫力行”系列推送共计46篇,反响良好。

(二)精准服务“运动网络”贯通各项学生工作

党建“微平台”已推出18期微答题、22期微调研与13期微宣讲;科创“云平台”已推出12篇达观系列文章、科创系列新闻与推送11篇;榜样“展示台”共计推出师生榜样推送12期;就业系列推送5期,基本涵盖涉及学生切身需求的多项工作。

(三)育人平台“温情网络”传递青年声音

推出调研类推送8篇,均篇阅读量破千;推出原创温情推送37篇,均篇阅读量近千;师生交流的平台已基本建立,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综上,由三部分“网络”组成的新媒体育人“神经系统”已基本建成,学生的家国情怀明显增强,“四个自信”稳步建立,思政教育效果大幅提升。

经验规律:

一是高屋建瓴,要构建基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生资源的制度体系,为提升新媒体育人实效提供坚实保障。

二是延伸“触角”,要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力量层层推动落实,将新媒体的“触角”延伸到所有学生工作,实现新媒体育人“五色交辉”。

三是贴近学生,倾听青年声音,走进学生内心,推动网络思政产品的“供给侧改革”,要年轻化、“接地气”,实现新媒体育人工作的创新与进步。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依托基本形成的新媒体育人“神经系统”,接下来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入思政教育的“灵魂”。

1.加强党史学习,迎接建党百年。通过开设《百年微党史》系列新媒体产品等加强党史的创新宣传,让党史学习在学生中开花结果。

2.关注学情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今后将在微信平台、官方网站、“云上青春”等平台开辟学生反馈问题渠道,第一时间获知学生需求并及时反馈,依托相关数据开展学情研究,更精准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3.规范运营体系,提高平台效率。制定针对新媒体平台运营团队的工作章程,进一步规范运营体系,通过选题会等方式更好地集思广益,完善三级审批制度,确保平台高效运行。



收藏 投诉
bilibili当今青年人常用的新媒体平台构建起由三部分构成的新媒体育人“神经系统”:注重思想引领,搭建思政教育“中枢网络”,厚植爱国主义、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道路;强化精准服务“运动网络”,将新媒体工具贯通各项日常学生工作;激活育人平台“温情网络”,重调研、重情怀、重沟通,将思政工作做到学生心中。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一)锐意创新,搭建新媒体思政教育“中枢网络” 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