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高校德育创新的“术”与“道”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张小帆 陈伟燊2023-10-16
字号:AAA
立德树人,德育作为高校核心的教育形态,在智能时代面临复杂的现实境遇,开展德育创新,在“术”的层面变革德育供给方式,在“道”的层面聚焦德育中更本质、更彰显时代价值的问题,是切实体现德育的时代性,提升德育的有效性和预见性,培养具有智能伦理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

《礼记》有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当下,人类迈入智能时代,“新”不仅体现在智能技术的创新发展,更体现在人的思维模式、认知模式、情感模式的深刻变化中。对于高等学校而言,青年大学生作为深度伴随技术创新成长的典型,其教育生态在被不断重构。立德树人,德育作为高校核心的教育形态,在智能时代面临复杂的现实境遇,开展德育创新,在“术”的层面变革德育供给方式,在“道”的层面聚焦德育中更本质、更彰显时代价值的问题,是切实体现德育的时代性,提升德育的有效性和预见性,培养具有智能伦理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

术:德育与智能技术的共振

智能时代的智能技术、数字技术,能够有效的赋能高校德育。通过对德育供给方式、德育手段的不断更新迭代,将先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德育融合,以教育的新形态契合与引领青年大学生思维模式、学习模式、认知模式的变化,为德育提质增效,这一过程是德育创新之“术”的精妙运用。

德育的“浸润之术”。智能时代,教育的场域在时间与空间上获得充分的延展。在现实的时空场域中,智能设备、移动终端为德育提供了无时不在、无处不可的时间、空间浸润教育支持,学生可以在现实空间中即刻、深度投入虚拟空间;在物理的场域中,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混合现实技术等,通过打造逼真的三维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感官体验的虚拟空间,引领学生在强交互性、高浸润性、全景化、多维化的教育新样态中,实现德育在物理空间与思想教育空间、个人空间与社会公共空间中的多线性、多维度延展与浸润。

德育的“精准之术”。显性化、个性化是智能时代赋予德育创新的技术红利,数据和算法是智能时代的核心要素,其呈现规律、趋势、预测发展方向的突出能力,为德育精准发力提供了有效途径。高校通过智慧党建、智能“画像”、智慧学习、生活管理,以丰富的数据为依托,发现和挖掘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群体特征及隐匿的个人特征,从而在德育内容设计、教育方式、课程体系、育人队伍方面进行科学、合理调整,通过精准化、精细化、精益化,实现德育的个性化,推进德育内化的效度,提高德育效能。

德育的“共享之术”。资源共享是智能时代推进教育均衡的有效手段。智能技术、数字技术能够极大的促进德育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广泛利用与价值挖掘。数据挖掘技术有助于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不同内容教育资源的获取,跨界融合、知识加工技术将促进德育资源的再整合、再提升,促进德育教育资源建设的高效发展。而云端智能平台,使得德育主体可以便捷传送教育资源,而其他教育主体与受体可便捷获取教育资源,德育教育资源的建构速度、覆盖广度、共享度、资源均衡度获得极大提升。

道:德育方向与深刻的人文关怀

智能时代,德育面临现实困境。“陌生人社会”“后真相”使得价值判断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事实解释,加剧了社会共识消解、社会矛盾激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风险;“智能化”的进程有将自然人异化为智能人的可能;“图像视觉饱和”呈现出的符号污染、信息流失、空间侵占,从引发人的视觉困境至对自身真实生存状态、生存价值的迷失;甚而有学者担忧德育因为智能技术的参与,正在不可阻挡的步入“赛博格化”。

《孙子兵法》云:“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诚然,高校德育创新走向与智能技术结合之路是时代的必然,智能技术确实可以从“术”的角度为高校德育创新提供实现路径上的技术、资源、数据和时空支持,而高校德育目标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其所蕴含的政治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要求高校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技术如何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的德育方向,坚持教育中对时代“时”与“势”的把握,坚持德育过程对人本身的深刻关怀与关照,都将是有效开展德育教育与德育创新的应有之“道”。

德育的“应变之道”。今日之中国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守中国文化根,坚守民族精神,培养文化自信是高校德育的重要方向。智能时代,中国优秀文化的外在形态或将发生变化,但其内在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需要不断的延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进文化认同、增进文化自信,是德育教育“以不变应万变”之“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伟大建党精神、高校特色文化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将智能技术与优秀教育资源充分结合、深入挖掘、多维展示、浸润教育,不断内化于青年学生的认知、思想、行为中,是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确保德育目标的关键途径。

德育的“顺势之道”。科技与时代发展大势,要求高校直面智能时代的伦理问题,有的放矢,不断丰富和完善新时代德育教育内容,注重社会价值引导,培养学生智能伦理的感性意识,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提升学生数字化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青年学子具备的网络原住民身份,因材施教,开展思想政治引领、网络道德、公民理性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学生“可视化素养”,提升学生道德敏感性,筑有道德底线思维,强化道德底线意识,提升公共事务参与意识。

德育的“大爱之道”。“亲其师,信其道”,是师生关系、教育引领的核心因素。智能时代,“人的智能”和“机器的智能”并存,对技术和数据的过度依赖,会带来德育的刻板化和机械化,消解或淡化教师对学生本身的情感关照和人文关怀,弱化师生间的情感关联。德育的核心是“做人的工作”与“如何做人的工作”的统一,“人”永远是德育的中心,而情感关联是确保德育效能的关键。因此,德育体系的建设、德育队伍的培育,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保有大爱,坚守育人的本真价值,而非沦为技术和数据的“执行者”,高校要高度重视提升德育队伍的智能素养,加强锻造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同时代匹配的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德育队伍,同时将传统德育中的人文观、情感观、创造观不断传承。

智能时代,高校要正视时代对德育工作的机遇和挑战,深刻把握德育工作规律,坚定德育方向,拓展德育内容,丰富德育内涵,加强德育阵地建设,促进德育形态演进,提升德育队伍素养。以智慧德育、数字德育等技术带来高校德育“术”的创新,以坚守中国文化根与坚守民族精神的应变之道,顺势而育的智慧之道,关照、关怀的大爱之道,促进高校德育的内涵式发展、重塑性变革,立心铸魂,培育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院(书院)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苏兰]
立德树人,德育作为高校核心的教育形态,在智能时代面临复杂的现实境遇,开展德育创新,在“术”的层面变革德育供给方式,在“道”的层面聚焦德育中更本质、更彰显时代价值的问题,是切实体现德育的时代性,提升德育的有效性和预见性,培养具有智能伦理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