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泥韵传情——AI 让非遗“潮”起来
江南大学 杨欣莹 沈茗怡2024-09-23
字号:AAA
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惠山艺韵行”实践团走进惠山古镇,感受非遗泥人的魅力。

非遗如何在数字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非遗承载的文化精神如何融入年轻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认同,成为AI助力非遗保护的重要问题。为此,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惠山艺韵行”非遗文化传承实践团前往无锡市惠山古镇,参观中国泥人博物馆,亲身体验惠山泥人的制作过程,与悠久历史对话、与时代脉搏共振,探索AI赋能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新路径。

博物探秘:穿越古今,对话艺术

实践团来到中国泥人博物馆,馆内有近5000件展品,涵盖了泥人艺术的各个流派和时期。《大阿福》、《一团和气》等每一件经典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特征,从早期的神佛造像到现代的戏曲人物,每一件都堪称艺术瑰宝。惠山泥人是一种产于惠北的彩色泥塑人像,它创始于明代,发达于清代,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有粗货、细货之分。粗货多为儿童玩具及辟邪祈福摆件,细货是随戏曲兴起,由艺人依戏曲人物纯手工捏制,具有较高收藏价值。惠山泥人不仅是无锡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中国泥人博物馆 杨欣莹摄

图为惠山泥人彩绘作品大阿福 杨欣莹摄

泥塑体验:指尖轻舞,艺术绽放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走进惠山古镇惠泉研学中心,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讲授泥塑技艺并参与体验。惠山泥人用料独特,使用惠山脚下一公尺以下的黑泥,其质地细腻洁净,搓而不皱、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强,非常适合泥塑制作。制作过程中,师傅详细演示了从分泥、揉搓到按压等每一道工序,仔细讲解了具体手法及注意点,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通过亲手制作非遗作品,实践团成员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惠山泥人的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泥塑技艺 陆锡茜摄

图为实践团制作的泥塑成品 丁嘉铖摄

非遗传承:青春聚力,AI赋能

体验结束后,实践团设计了惠山泥人海报,向游客发放,提升群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关注度,促进非遗泥人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数位文创馆游客的采访,实践团了解了惠山泥人的传承现状,明晰了惠山泥人在传承性发展中所具有的不足与挑战。团队成员一致认为,智能学子应该结合专业所学,以AI创新非遗传播方式、重构非遗体验场景、重塑非遗保存模式、推动非遗跨界融合。如通过AI数字科技推动非遗元素跨领域融入现代家居、游戏动漫、影视音乐、服饰等行业,让非遗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焕发新生。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文创馆游客 陆锡茜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多位游客交流探讨 陆锡茜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制作的惠山泥人宣传海报 黄韬雯供图

通过此次非遗探索之旅,实践团成员不仅对惠山泥人有了深刻的体验与感触,更深刻体会到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今后,实践团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结合专业所学,让非遗变“潮玩”,让传统文化“变年轻”,让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科技成为非遗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的新动能。

图为实践团合影 丁嘉铖摄

[通讯员:杨欣莹]

[指导教师:杨玉莹 丁嘉铖]


[责任编辑:谷小雨(实习)]
江南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惠山艺韵行”实践团走进惠山古镇,感受非遗泥人的魅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