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心理育人  |  高校心理资讯
一核两点:全方位建设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 雷鸣2024-09-05
字号:AAA
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需要全方位地健全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关键是做好“一核两点”工作。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高校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在新征程上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创新机制,关键在教师。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需要全方位地健全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关键是做好“一核两点”工作,即以强化人文关怀作为核心要义,将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胜任力、提升教师心理疏导能力作为工作的两个要点。


核心要义:强化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基于人的尊严、独立、自由的个性,对教师的生存和发展予以关注,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关注,并引导教师具有崇高的精神追求。教育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的事业,是传承人类文明、推进社会发展的事业。对教师而言,教书育人不应该是“谋生”的职业,解决生存的途径,而应该是实现其生命价值的事业。

在古代,教师职业赋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立场和生命意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教师被赋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历史使命,要以教育家精神来教书育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因此,全社会对教师最大的人文关怀就是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地塑造职业价值追求以及育人的生命意义,把教育家精神作为自己的坚定人生理想和终身的职业追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时时刻刻践行教育家精神。唯有对教师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终极关照,方能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正确地看待职业挑战,面对职业压力。唯有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各环节加强教师队伍的党建引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方能坚定其对“三尺讲台”的坚守,践行教师群体共同价值追求,忠诚于立德树人的育人事业。唯有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厚植尊师重教文化,多方位、全角度、立体化宣传大教育家、大先生,方能增强其职业成就感、荣誉感、幸福感,增强其育人的内驱力。唯有加大教师荣誉表彰力度,加大教师待遇保障力度,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正视教师的人性需求,解决好操心事、烦心事,解除其后顾之忧,方能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安心、舒心、精心育人,为新时代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应该能够满足其的人性基本需求、助力其人生价值的体现、坚定其职业信念,让教师感受到被尊重、被尊敬、被尊崇,感受到教书有价值、育人有意义,用心、用情、用爱投入到育人工作中。


重要内容: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胜任力

对教师人文关怀是否有力量,取决于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是否能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胜任力。这是增强其育人的底气,提升其职业自信的关键。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胜任力关键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满足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和诉求。只有精准地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职业发展的诉求,才能从源头上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动力。师生是学校最重要的两个群体。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是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学、自觉学。这就决定了教师应该在准确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因势利导、顺势而导。但是当前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对学情的了解。现在的学生呈现出思维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接受新生事物快,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主体意识强,参与的愿望强烈等特点。这就需要加强教师群体在入职前、在职期间的职业培训与教育,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了解并掌握学生成长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重要保证。同时,顺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催生教学形态的变化,积极引导教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主动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快速迭代教学理念,更新知识,提升技能,使教师乐教、爱教、能教、会教、善教。

二是要围绕教师职业发展中遇到的痛点、难点,精准地助力教师提升职业胜任力。教师的幸福源于教育教学的成效,自信来自立德树人的实效。核心在于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胜任力。首先,引导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统筹把握好课堂、科研、实践等育人途径,打造科教融合、产教融汇的育人新形态。需要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站稳课堂主阵地。要加强职前培养,强化教师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入职培训等环节;优化职后研修赛,加强数字化教学、人工智能赋能等工作,助力教师让课堂有吸引力,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需要面对国家战略需求,以科研赋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师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科学研究规律,围绕学科特点和前沿发展趋势,提升将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需要面向现实生活场景,引导教师强化理实一体化培养的思路,通过实习实践教育,引导学生走向学科产业的生产实践一线,解决真问题,培养真本领。

三是引导教师遵循育人的“三大规律”,增强育人效果。学校教育不仅要通过“教”,传授给学生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通过“育”,润物无声地实现价值塑造、知识养成、能力培养、实践提升。这就需要强化高素质教师培养供给,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引导教师以教育家精神钻研学情、钻研学生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


关键要素: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

身心健康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心理健康状态不仅影响着教师育人的成效,而且还有可能通过师生的互动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及其心理疏导能力,畅通教师心理健康服务渠道,这是健全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的关键要素。

一是要在体制机制建设上下功夫。现在不少大中小学校都重视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成立了教师发展培训中心,但是没有专门负责教师心理健康的机构、专职人员,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稍显不足。大中小学校应该成立专门服务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机构,配置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等人员,为教师提供个人咨询、团体辅导、应急心理援助等专业帮助。同时,与本地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心理健康社会服务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提供精神专业治疗、紧急精神援助、心理就诊绿色通道等服务,形成内外联通的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二是构建以心理健康素养为核心的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心理健康素养就是指综合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态度,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主要涉及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其中,知识方面主要包含心理健康基本原理、心理疾病及其治疗、心身健康、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等;技能方面包含心理健康信息的获取、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心理急救、情绪调节等技能;态度方面是指心理疾病预防及治疗的态度、减少病耻感和心理求助态度等。需要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宣教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疏导技能,通过案例分析、工作坊等修正心理健康态度,降低心理健康的污名化倾向和心理求助的病耻感。其次,提供心理评估、个人咨询、在线心理咨询、团体辅导、数字化心理疏导、紧急心理援助等个性化心理服务,及时纾解心理矛盾,增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动态平衡。最后,构建心理安全防护网,做好心理危机的预防、预警和干预工作。尤其是要整合当地心理医疗机构、心理健康社会服务机构等资源,搭建精神专业治疗、紧急精神援助、心理就诊绿色通道等服务,将教师的心理安全落地落实。

三是营造积极的心理健康氛围。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应该在价值养成、人格健全、心态涵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助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高校建设成为和谐示范之地。需要健全校园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倡导积极的心理健康文化,涵养健康的校园社会心态,为人才的成长营造师生同心而行、和谐进取的积极氛围。教师群体应该被纳入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范围。注重校园心理健康文化的建设,使这种文化氛围形成感召力、影响力。通过建设心理健康文化品牌活动,形成一种主动寻求心理健康帮助的良好氛围,增强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自觉发挥心理健康文化氛围在促进价值观念转变、心理健康素养提升以及社会心态涵养等方面的作用,达到潜移默化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南交通大学)2023年度开放课题(SWJTUKF23-15)、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发展与社会风险控制研究中心”2021年度课题(SR21A09)阶段性成果

(作者:雷鸣,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通讯员:陈晨]
[指导教师:雷鸣]
[责任编辑:杨虹]
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需要全方位地健全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关键是做好“一核两点”工作。
Baidu
map